心理健康:气氛和谐,方法灵活。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了知识。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1)智力发展水平:虽然智力发展优秀者并不一定拥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发展水平低下,那将毫无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其智力发展应属于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2)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事物对象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反应,当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时产生悲哀的情绪。此外,还能依场合的不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情绪。(3)学习适应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喜欢上学,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轻松;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4)自我认知的客观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顺利地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阶段转变;能将自己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主要从周围环境中寻找评价自己的参照点,对自己的认识开始表现出客观性。(5)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小学生往往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务能由自己来料理,能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社会生活,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自觉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来,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6)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他们不会因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大发脾气,也很少出现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举动,其行为表现同他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在这个发展迅速的年代,激烈的竞争已经无处不在。校园里也充满竞争,我们时刻面临竞争的挑战。竞争既可以促进学习和生活的进步,也可能使我们身心疲惫。学会认识和应对竞争对于我们就尤为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竞争呢?
首先,面对现实,承认竞争。在今天,我们视竞争为常态,不竞争为非常态。因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应该知道有竞争就会有成功者和失败者,任何试图回避或逃避竞争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其次,竞争是双刃剑。竞争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进取心、锤炼人的坚韧力,克服不求上进、萎靡不振的现象;竞争能增强人的智力,促进注意力集中,使想象力变丰富、思维更敏捷灵活。但竞争也容易使人在长期的紧张中产生焦虑,出现心理失衡,情绪紊乱等问题。
第三,竞争是激烈的。学习生活与球赛并无两样,只要入局,就应该是一场志在必得的斗争。在这个一切都基于竞争和角逐的世界上,是没有童话般的幻想和多愁善感存在的余地。尤其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在现行高考制度下,我们是没有退路的。
第四,竞争是双赢的。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竞争更多的是激发我们相互的斗志,其结果往往导致你追我赶、比翼双飞的局面。特别是有分量的竞争对手,与其说是对手,更不如说是我们的榜样和领跑者。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1:中国人心理健康比例图(图片)
http://www.chinahrd.net/img/jlr/career/20050628/001.jpg(图片)
2:中国职员心理健康比例图
http://image.psychcn.com/info/news/3r3r3r/200703/Image22946150.jpg(图片)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以及分析
http://qkzz.net/magazine/1006-7116/2007/03/1620846.htm(文字分析加图片)
4: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http://www.cycnet.com/cms/2006/2006youth/xw/yw/W020060313347244462839.jpg(图片)
5: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C4%C0%ED%BD%A1%BF%B5%CE%CA%CC%E2&sr=&z=&cl=3&f=8&wd=%D0%C4%C0%ED%BD%A1%BF%B5%CE%CA%CC%E2%B2%FA%C9%FA%B5%C4%D4%AD%D2%F2&ct=0
6: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C4%C0%ED%BD%A1%BF%B5%CE%CA%CC%E2%C8%E7%BA%CE%BD%E2%BE%F6&sr=&z=&cl=3&f=8&wd=%D0%C4%C0%ED%BD%A1%BF%B5%CE%CA%CC%E2%C8%E7%BA%CE%BD%E2%BE%F6&ct=0
原文标题:主题班会 初中心理健康 [吾爱教育www.isud.com.cn]
原文网址:http://www.isud.com.cn/down.asp?cat_id=14&class_id=162
心理健康小报 心理小测试 [0]
心理健康小报 心灵信箱 [0]
心理健康小报 保持心理平衡八法 [0]
心理健康小报 优化您的性格 [0]
初中心理健康小报 [0]
心理健康小报第二期 [0]
心理健康小报第一期 [2]
心理健康小报 [2]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程设计 我的优点和缺点 [2]
中学生应试焦虑心理的调节——活动设计 [2]
树一面心灵的镜子 ——认识自己 [7]
跳出思维定势 ――奇思妙想 [5]
我也有错—学会宽容心理辅导 [2]
初一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算算亲情帐,致谢父母恩 [18]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 学会倾听 [7]
初中心理健康 《情绪变、变、变》活动方案 [8]
学习的滋味 心理健康活动方案 [12]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97]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讲稿 [101]
“我们不早恋”主题班会实录 [101]
“新学期,我能行”主题班会教案 [128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文摘 [565]
初中心理健康教案全 [1474]
《让友谊之花常开》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 [1500]
初中心理健康 学会拒绝课件 [1032]
初中心理健康 "追求与挫折"教学设计方案 [1054]
初中心理健康《学会拒绝》 [1105]
中学生健康教育 [963]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赛教案 [1372]
合作---探究式三人小组学习法 [796]
http://baike.baidu.com/view/39669.html?wtp=tt
这个是心理健康的的信息
图片你找的有很多啊,可以找爱心之类的
也可以找象百合之类比较纯洁的象征
http://www.tthua.cn/pic/digi/0477_sml.gif
xtx
心理健康比例图(直观展现) 和 心理健康情况分析(详细了解)
1:中国人心理健康比例图(图片)
http://www.chinahrd.net/img/jlr/career/20050628/001.jpg(图片)
2:中国职员心理健康比例图
http://image.psychcn.com/info/news/3r3r3r/200703/Image22946150.jpg(图片)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检测...以及分析
http://qkzz.net/magazine/1006-7116/2007/03/1620846.htm(文字分析加图片)
4: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http://www.cycnet.com/cms/2006/2006youth/xw/yw/W020060313347244462839.jpg(图片)
5: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C4%C0%ED%BD%A1%BF%B5%CE%CA%CC%E2&sr=&z=&cl=3&f=8&wd=%D0%C4%C0%ED%BD%A1%BF%B5%CE%CA%CC%E2%B2%FA%C9%FA%B5%C4%D4%AD%D2%F2&ct=0
6: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http://www.baidu.com/s?ie=gb2312&bs=%D0%C4%C0%ED%BD%A1%BF%B5%CE%CA%CC%E2%C8%E7%BA%CE%BD%E2%BE%F6&sr=&z=&cl=3&f=8&wd=%D0%C4%C0%ED%BD%A1%BF%B5%CE%CA%CC%E2%C8%E7%BA%CE%BD%E2%BE%F6&ct=0
我的建议是通过图表让读者直观看到,然后加以语言描述..
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形式的,还有主旨是什么?是旨在介绍心理健康还是旨在宣传?下面是给你介绍下中国心理学界较有影响的几个人所说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不同的说法。
??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
??以上列出了对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的解释。尽管表述不同,但总的原则也差不了多少。
??对于心理健康,历来有许多的看法,从不同的侧面来描述怎样才能叫做心理健康。我们的看法是,心理健康是建立在生理健康的基础上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应将心理健康纳入到总体健康的定义中去。
??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
?? 心理健康的三个标志
??
??
??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向往,觉得生活充满乐趣。这种对生活的热情,不仅表现为积极工作,勤奋学习,还表现在注重体形的健美锻炼与面容的修饰。
??
?? 心理健康的第二个标志是情绪的稳定,即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充沛的精力和奋发向上的朝气。
??
?? 心理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生活在喧嚣的城市,还是生活在边远山区;无论是坐在办公室中处理公务,还是在田间、工厂劳动, 都能迅速按环境的变化调整生活的节奏,使身体迅速适应新的环境需要。这样就不至于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我们学心理健康的时候,也无非是学的这些,这些都是些名家们的东西,你可以根据这些去找你的重点,然后去搜集相应的资料,因为你说的实在是够宽泛,我也不知道你的主旨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所以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此文为分数网文章,请勿转载到任何平台!